药师经在线网

[上]佛教生活礼仪

发布时间:2019-09-19 10:05:04作者:药师经在线网

[上]佛教生活礼仪(发贴人:sh)

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说行住坐卧之间都要合乎威仪,如: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总之,在佛门里,吃饭、穿衣、走路、会客,乃至开会、访友、探病都有一定的礼仪。例如:有人批评某一个人吃饭没有吃相,走路没有走路的样子,甚至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这就是没有生活的行仪;有的人衣冠不整,这就是没有合乎穿的礼仪;有的人谈吐庸俗,这就是没有语言的礼仪。所以在佛门中说,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这就是礼仪。

现在的礼仪也不只是古礼而已,譬如电话有电话的礼仪,接机有接机的礼仪,旅 游有旅游的礼仪,乃至交通有交通的规则,那也是礼仪。因此,这里所说的礼仪,是从衣、食、住、行、人际往来约略谈之。其实,礼,存乎一心,只要行之有据,都是礼仪。

一、相见的礼仪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学校里有老师同学,机关里有长官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每个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和很多人相见、来往。那么,我们与人相见时,应该具备什么仪礼,才不失礼貌,不失风度呢?

1初次相见

应互通姓名,或递名片,依其身分鞠躬或颔首或握手或合掌。由他人介绍相见时,经介绍人说明彼此姓名后,相互颔首或握手或合掌为礼。

介绍时,依左列次序行之:

介绍职位低者于职位高者。介绍男众于女众。介绍年少者于年长者。被介绍者如有二人以上,应先介绍职位高者或年长者,后及职位低者或年少者。

1一般相见

子女见父母、学生见师长、晚辈见尊长、信众见僧众、同参道友相见等,应按行辈或职衔分别称呼。

一般直系亲属的称呼

直系: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   旁系:高伯祖父母、曾伯祖父母、伯祖父母、伯父母;高叔祖、曾叔祖、叔祖父、叔父、婶母;姑婆祖、姑婆、姑母。平辈:堂兄弟、堂姊妹。晚辈:侄子、侄女、侄孙。

对外亲戚朋友一般的称呼

母直系:外高祖、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父母。母旁系:外高伯祖、外曾伯祖、外伯公、外舅父母;外高叔祖、外曾叔祖、外叔公、叔父母;姨婆祖、姨婆、姨母。平辈:表兄弟、表姊妹。晚辈:甥、甥女、甥孙。   自称:对外祖父母外孙(女)对舅父母、姨父母外甥(女)对妻之兄弟内兄弟对妻姊妹丈夫襟兄弟

称人双亲:令堂、令尊。自称:家父、家母。不明身分者:令亲。

佛教中,信众、僧众的称呼(详见第参篇寺院巡礼  佛门称谓)

长者入室,起立致敬。同辈入室,相互合掌。

一般常常见面的亲朋好友,即使见了面也要有话说,彼此才不会生疏。譬如每天早上起来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儿女见面,出门到了公司机关,和同事、长官、部下见面,都应该要有三句话,不要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就离开了。现在,我们的民生富饶,生活水准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处之道,所以今天我们提倡人和人见面,要有三句好话。

有时候好朋友几天不见、几个月不见,现在相逢了,都应该要寒喧问好"近来好吗?"、"近来得意吗?"虽然只是只字词组,别人听起来也觉得很欢喜。

和他人相见交谈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而且态度要亲切,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说话的礼仪

人与人相处,说话实在是一大艺术。当你要向人表达意思时,除了文字、肢体动作外,说话也是一种传达工具。但是说话不当、不得体,也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我相处的不和谐。因此,如何说话、说话的场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视的说话礼仪。

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口角皆因"说话"而起,在《读者文摘》上,有一则"话如衣冠""说话就像穿衣,有时一本正经,有时轻松随便,例如:

求职信或读者投书这是穿黑礼服打领结的语言。有些比较随便的语言是穿较为舒适但依然讲究的西装。晚上和周末与密友谈话使用的语言则是穿牛仔裤、运动衫的语言。 随口说出全不用合语法的话,使大家更亲密这是穿睡衣和披头散发的语言。

夫妇间闲谈,叹息和咕哝是最不自觉、坦白和原始的语言。"如果"话"与"冠"没有配合好,自然就起误会了。怪不得古德要说,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在念佛堂里,常听到两句警策的话:"多念一句佛,少说一句话。"在禅堂里,不但不可讲话,连动念都不行,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语言本来是沟通感情,传达意思的工具,但在一个修行者,语言过多并不好,因为不少的烦恼是非,都是由于闲谈杂话而来。

禅宗对语言的看法是,你道即是非;维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我国教育,一向也是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喋喋不休的人,社会并不看重于他。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好讲话的人,一知半解,胡天胡地的乱说,给你没有不听的自由,其苦真叫人难以忍耐。相传苏格拉底善于演说,以如何讲话教人,每月学费十元。一天,一位青年前来请其教导演说,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要两倍学费,青年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这是给好噜苏的人一个很好的教诫。

过去曾参观几处佛教胜会,一进道场,给人没有一点庄严肃穆之感。三个一群,五个一堆,谈天说地,语笑喧哗,这不像佛教的聚会,这像早晨的市场。佛教道场,应该肃静;佛教聚会,更应该肃静。曾有人告诉我说,他有一次参观法国,法国本是个浪漫之国,但一进教堂,虽童子,也正身端坐,沉默不语,他曾叹曰:浪漫的法国人,能将法国治得列为强国,从教堂里才可看出个中原因。

一个国家的兴盛,自有支持兴盛的精神;一个团体的成就,自有使其成就的纪律。东晋时候,名士习凿齿,本是带着一种不友好的态度去拜访大家称道的道安法师,道安法师在战乱中几次播迁,住在檀溪寺,习凿齿在檀溪寺住了数日以后,写了一封信报告宰相谢安道:"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乃是从来所未见。"

"师徒肃肃",就是沉默诚敬,为什么今日道场法会,僧俗弟子一定要用讲话来表示热闹呢?沈默可以启发智能,肃静才能变换气质。因此,佛教的聚会,大家不要讲话,在静默之中,身心才会扩展,人格才会升华。否则,大家把道场看作茶馆,看作联谊中心,喋喋不休,大讲特讲,岂不把佛教讲翻!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是一门艺术,虽不是要每个人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应对得体,如果能在责备的话里带抚慰,批评的话里带赞扬,训诫的话里带推崇,命令的话里含扶掖,抱着如此诚恳和平易的心境讲话,一定会到处有人缘。

佛教中,说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菩萨度人常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引人进入佛法大海。其中,爱语正是懂得说话的技巧,能令听者心情愉快,充满喜乐;相对的,若口出恶言、妄语,却是引起是非烦恼的来源。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平时应多说智能的语言、慈悲的语言、喜悦的语言,并应注意说话的礼仪。兹将其要点叙述如下:

说话要诚恳庄敬。说话不可主观武断、强词夺理。谈话中,即使自己所言为对方所接受,亦不可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以免防碍他人发言的机会;如与对方意见相左,要机智的转变话题,幽默地弥补争端与气氛。

与人来往,要说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说应众生不同的根机,不说对方不喜欢听的话。说话要说正派的话、善良的话、中肯的话,"说话"主要是要让对方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法,以方便沟通,所以哗众取宠、举止轻慢、危言耸听、信口开河的话,尽量不说。要用心聆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不要光是发表个人的意见。要尊重对方,不可一直讲叙过去的人事。于他人讲话时,不可率性插嘴。

言谈举止太过做作,故弄玄虚,或言词抽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故讲话表达要简单明了。口气缓和真诚不急躁,言词扼要,不拖泥带水。主管彼此对谈时,不宜在旁抢着讲话,或言论讲得比主管还长。与人交谈时,对方在表达意见,不可边听边做事或边看报纸,可缩短讲话时间 ,但不可显得不耐烦。与多数人在一起,不可专与一、二人谈话,并避免以方言交谈。

当对方有所要求而自己办不到时,若要拒绝,必须以委婉的态度说明原由,切莫语气严峻,毫无通融的余地,容易令人难堪而反目成仇。不可攻讦他人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

和人谈话,要讲正事,谈正题,不要常常偏离主题,自我宣传。不可说或问对方难以回答的事。寻求他人的优点,避免谈及缺点,并给予适当而诚恳的赞美。应避免谈及他人的隐私,或攻讦他人的私生活。

谈话中,避免有倦怠的神情,如"打呵欠"、"屡屡看表"等。说话时要面带微笑、谦和有礼、态度亲切。

只要是善事、好事,就该勇于在大众面前发表。重承诺。人无信不立,能守信的人,别人才会放心和他相处。盛怒之时不轻易发言,以免伤害别人,造成摩擦。已听过的事,又听别人谈起,仍应耐心听,不可显出不耐烦之态。参加谈话或讨论,要能适时发表意见,但不可说得太长而令人讨厌。

与人谈话要正视对方,不可左顾右盼。谈话时,不宜拉住对方的衣袖或手臂,或附耳讲话。  谈话切忌以讽刺、取笑、毁谤或打击别人为乐。对方的话尚未告一段落,不可打断抢说,如须先说,则要请对方原谅。谈话时,音声、速度适中,并应将内容说清楚,讲明白。言谈中,不可与人争执冲突,以免产生烦恼。谈话中常予人赞美、肯定。

过去丛林大众,彼此相处有一套语言,如"请您老开示"、"请您老慈悲原谅"、"感谢您老提拔"、"后学初参,请您多多开示"、"欢迎法座光临,在此接驾了"、"打扰您了,非常对不起"、"我能为您服务什么吗?""感谢您老给我学习的机?quot;、"您老法相庄严"、"常住道场好清净,您老好威仪"、"特地前来亲近学习"、"大众慈悲"、"学人饶舌"、"弟子惭愧",所以丛林大众再多人住在一起,因有一套丛林参学语言,故大家能相安无事。

三、电话的礼仪

随着社会转型,人际往来频繁,"电话"已成为现代人联络、沟通的重要管道。但是,有的人往往在接听电话时,一听到不喜、不悦、不顺的语气或事情时,就会掼电话,丝毫不考虑这一掼,把功德、人缘、善因、好感都掼掉了,因此,如何善用"电话"以成功的拓展人际关系,甚至开创事业,这也是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必须学习的。使用电话的礼仪,条列如下:

电话铃响,要尽快拿起话筒;听到对方声音,应先报上自己的姓名或机关名称,并礼貌性的问候"您好"或"您早"等。如果电话响过三声才接,要说:"对不起,让您久等。"欲了解对方的身分,应礼貌的问:"请问您是那一位?"

通话中,遇有听不清楚时,应说:"对不起,听不清楚,可否请您再说一次,谢谢。"通话中,遇有急事,应说:"对不起,临时有急事,我会再跟您联络。"转接电话,应问清对方所说的话,再将电话转给另一方,如此,可减轻对方因电话转接而不断重复相同的内容。

接听电话,如果没有征求受话人的同意,最好不要回答"在"或"不在",只要说"请稍等一下"即可。电话中虽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但仍必须保持面带微笑,同时讲电话的声音要清晰、平和,语调要诚恳、谦虚。电话中,询问受话人在不在时,应先说出自己的姓名。当受话者外出时,应请留言,记下对方的姓名、电话、是否回话等,或听明转告。受别人之托传达重要事件时,应主动说出自己的姓名。

办公时间内,避免打私人电话。借用他人电话,应先征得对方同意,使用后应向对方道谢。使用电话以三分钟为限,不可以在电话中聊天,或交谈过久,以免占用线路。受话完毕,打电话的一方应等对方挂电话后,方可轻轻挂下话筒。如果打电话的一方是长辈,则应由长辈先挂下电话。

使用电话,声音不宜过高,以不干扰别人为原则。在会议、法会中,应将行动电话关机,以免干扰他人。打电话时,应说明己方姓名,如拨错号码,宜表示歉意。

四、共处的礼仪

世间万法皆由众缘和合而成。人活着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仰赖社会大众、亲人眷属的共同成就。所以每个人不论走到那里,总离不开人群,每天都会和很多人来往、接触。我们应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才能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呢?

不嫉不疑:有一首偈语说:"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现体无穷,青山绿水依旧在,为人疑嫉难兼容。"我们和大众相处,最怕的是彼此相互嫉妒、怀疑。疑心,会造成分裂;嫉妒、瞋恨心,也会形成人际的冲突。因此,人我之间如果能够不嫉不疑,你喜欢我,我信任你,自然能彼此融洽。

不打不斗:俗话说:"做人要争气,但不要斗气。"人我之间,不要用心思打击别人,用言语打击别人,用种种方法打击别人,也就是不要和人斗争、斗气。  不欺不凌:我们和别人相处,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处处想要凌驾他人,一个人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与人为善,必能受到大家的敬重。如果人人都能对人不欺不凌,社会必然安定、祥和。

不妄不骗:和别人相处,不妄语,不欺骗。信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信用的话,你一次说谎、二次说谎,常常妄语,你再有办法,人家也不喜欢的。做人不但要守信用,不妄语,还要不骗人,不要用诈术欺骗别人,掠取利益。因此,不妄不骗是人我和谐的要件。

彼此尊重:有一天,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在开会,眼睛、鼻子、嘴巴都认为眉毛最没有用,怎么可以高高在上?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得眉毛招架不住,只好自愿移到下面来。但是不管移到眼睛、鼻子或嘴巴的下面,都不成人形,最后只好还是让眉毛高居上位。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才能互相帮助,互得利益。

互相帮助:有一个趣谈指出天堂和地狱的不同:地狱的人吃饭用的筷子有三尺长,夹了菜还来不及送到自己嘴里,便给邻座的人抢去吃了,因此便互相责怪对方。天堂里的人吃饭用的筷子也是三尺长,不过他们夹了菜以后是互相送给对方吃,对方也是如此。由于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友爱,因此,天堂里永远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

谦恭下意: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谦虚恭敬很重要。有人说:世界宇宙有多高?五呎高,五呎高的宇宙要能容纳我们这六呎之躯,所以我们必须要低一点头。因此,谦恭下意才能获得朋友。

知次第坐:我们进退动静,一定要知道谁比我们长?谁比我们大?谁比我们高?要礼让他,要知道尊卑次第,应该知道自己的座处在那里。你的地位很高,让晚辈、部属坐到前面也不行;你的地位很低,抢到前面去坐,也不合礼节。所以进退的分寸要能拿捏得宜。

要之,与人相处的艺术,最好的方法不外跳"探戈",对方进时,我们就要退;我们前进时,对方就要后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能有此共识,必能相处融洽。

五、待客的礼仪

一个优秀的人,必具有大众性、社会性,肯与人接触,帮人解决问题、困难,并从尊重沟通中,与访客建立友谊,令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也就是待客之道。待客的礼仪如下:

会客时,对于来访的客人名字要注意听,要与每一个人寒暄,不可只招呼一个人,也不要自我卖弄宣传,要懂得谦虚客气。   对初来访客须先问好,请至客厅上茶后,了解访客的来意。

添茶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宾主尽欢。穿著整齐端庄。语气温和,谈吐幽默。亲切微笑。举止安详。态度要亲切、随和、友爱、招呼,不令访客有拘束不安之感。应慈悲、热情、主动、耐烦接待招呼客人。

记住访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为他服务。赞美鼓励,让来访者宾至如归。能与客人谈说佛法,使他们认识佛教,让他们感受到法喜,获得法益。谈话内容应为访客所关心、熟悉者。言谈中,不可自赞毁他,不可两舌,论人是非。依访客的需要提供协助,如食宿、交通、参观、访问等。如有先后两批客人来访,应一视同仁,不可冷落一方;彼此若互不相识,应适时为他们互相介绍。留客用餐,夹菜、添食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了解客人,与之沟通。访客离去时,得以佛书、念珠等法物与客结缘。

待客之道又可分为三类:

属于亲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礼遇他,要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属于有关系的客人:例如工商、记者、警察等,要给予善意接待,尽快解决问题。属于临时的客人:偶然的访问,可因人、因时、因事而定,但总要给人欢喜,给人满意。总而言之,"相"上虽有差别,待客的诚心是不变的。

六、访友的礼仪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相交,贵在彼此相互帮忙,相互协助。因此,平常就要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于是,"访友"成为日常社交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愉快而得体的拜访朋友,有助于人际沟通,并促进友谊长存。

拜访朋友应注意如下的礼仪:

拜访前须先约定时间,并准时守信。(以不干扰对方家居生活为原则,凡公务,应约定办公时间及地点见面。)不宜选择周末或例假日前往拜访,除非朋友已作表示。不宜利用清晨、夜晚或用餐时间前往拜访。拜访时,应准时抵达,为防交通拥挤阻塞,应提前出发。如因故不克前往拜访,应实时通知致歉,取消约会。

拜访时,略微寒暄后,即应简要说明来意。依主人的邀请入座,但应避免坐主位。倘有其它客人或其家属,应与他们招呼后再就座。如系业务拜访,谈话内容要点应实时记录备查。倘若主人因另有要务或急于离开而有所示意时,应即告别,不宜拖泥带水,站立续谈。告别时,礼貌上主人仅送到办公室或家门口,拜访者如见主人刻意相送,应请主人留步。拜访时,若女主人曾出来打招呼或奉茶,辞退时,勿忘问候女主人。

七、职业道德的规范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世间上一切事物都必须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就。因此,一个人不管就业或创业,不管身为老板或员工,都必须靠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奋斗,彼此各守本份,各尽所能,才能共同成就。同行之间,也应该"同舟共济",而非"同行相忌",如此社会才能繁荣、发展。因此,每个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并共同遵守职业道德:

重视工作伦理,服从领导。对上司交付的任务欣然接受,并马上处理,随时提出报告。对于自己身负的任务,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执行无误。奉公守法,敬业乐群;固守岗位,勤奋工作。不假公济私,不诿过塞责;不浪费公物,不徇私图利。不因循茍且,不图谋利益,不压迫属下,不打压同行。不抢人功劳,不越级报告,不越俎代庖。

有关工作的资料,必须准确,尤其现在是信息的时代,讲究统计资料,对于数据资料尤须精确。保守公司业务机密,不关说,不接受馈赠。发挥敬业精神,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向上级长官报告,或对部属说明时,必须简明扼要,透彻明了,不噜苏累赘,令人生厌。

工作上搜集各种资料与实例,须客观分析,深入比较。有任何建议时,必须具体不空洞。遵守职业道德,与同业之间不作恶性竞争,不互相倾轧,不互相挖角,不可见不得人好,不存同归于尽的心态。工作主动勤奋,提升工作效率,注意服务品质,时时抱持"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工作信念,而不以"磨人为乐"。

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时,不在办公室吃零食、聊天、睡觉、看书报杂志或处理私事等。不在工作上宣泄个人的情绪,不发牢骚,不发怨言,不暗中批评同事。 上下坦诚交流,彼此融和尊重。离职时,必须向人事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并依规定办妥移交。切勿带走公物或业务机密,要保持应有的风度与礼貌。

八、书信的礼仪

\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人际间的沟通透过电话、电报或传真机的传送,既方便又快捷,书信的往来彷佛有被这些新兴科技产物取代的趋势。然而,事实上,书信并未随着文明的演进而被淘汰,因为任何大小事情均可藉由书信来表达,无论是否同住,都可利用书信连系,许多不便直接陈述的事情,利用书信表达,将较为婉转妥切,因此书信的效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写信的目的在叙事达意,因此,行文要切合格式,措辞用字宜力求简练明晰,尤应了解套用语句及应酬语的含义,使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本篇就书信的结构、书写要领、书信的折法和信封的书写等基本常识及应注意事项,一一说明。

1书信的结构及书写要领

书信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前文、正文、后文。

前文:包括称谓语、提称语、启事敬辞、起首应酬话。称谓语:寄信人在书信的开端对受信人的称呼,即为称谓语。称谓语要切合收信人与寄信人双方的关系,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错用。如"父亲大人"、"意公吾师"。提称语:紧接在称谓语下,是表示对受信人的礼貌,以及请求查阅的意思,又称敬称语或知照敬辞。如"膝下"、"尊前"。启事敬辞:紧接在提称语下,作为正文的发语辞。现多不用。如"敬禀者"、"敬启者"。起首应酬语:应切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景,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恰当生动。如"叩别慈颜,时保孺慕"。

正文:是书信的主旨所在,不能轻忽草率,凡叙事、论理、说情,必须文字通顺,层次分明,具体扼要地将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见表达与对方知悉,才算达到了写信的目的。若信件内容含糊其辞,不知所云,则易让人发生误解。

后文:包括结尾应酬语、结尾敬辞、署名、署名之敬辞、日期等。   结尾应酬语:这是书信结尾的应酬话,不外含有候覆、盼祷、致歉、保重之类的话。套用这些语句时,应适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运用得宜,可增添书信的力量,不当套用,不免贻笑大方。

结尾敬辞:作为结束上文的敬辞。结尾敬辞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敬语,如"肃此"、"谨此"、"端此"、"草此"之类,敬语如用来申诉自己的情意,对信中已表示过的事作个综合收尾时,称为"申悃语",如用以请对方收鉴,与申悃语具有连带关系,并可连起来用的敬语则称?quot;请鉴语"。一为请安语,如对父母,用"敬请 福安"、"跪请 金安";对亲友长辈或长官,用"敬请 崇安"、"祇请 钧安",对师长,用"敬请 道安"、"敬叩 铎安";对平辈,用"顺颂 时祺"、"祇颂 台安"等。

署名:书信在正文写完之后,必须在左方下端签署寄信人的姓名。在信末具名时,一般对家属及至亲好友,只写名不写姓,对普通朋友应写姓名。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关系的称谓,这个称谓必须和起首的称谓相呼应,如对父母,用"儿","女",对长辈用"晚",对平辈用"弟"、"妹",对晚辈儿女用"父"、"母"、"愚"等。

\

署名下敬辞:在署名下须再加敬辞,如对尊长,用"顶礼"、"敬禀";对长官用"敬呈"、"敬上";对老师用"敬叩"、"敬上";对平辈用"敬启"、"谨启"、"谨上"、"合十";对晚辈用"手书"、"手启"、"手泐"。

日期:在署名敬辞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体写下写信的日期,以表示书信的时效。一般仅写月日,有时年月日可全写,甚至加上时间。遇有节气或特殊日子时,亦可加写,如"端午节"、"中秋节"。

附候语或补述语:在书信末尾另行补注,除非事实上的需要,否则宜避免之。对于内文未述及而必须补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后,另起一行书写,称为"补述语"。"附候语"则是附笔问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书写。

1书写信封应注意事项

字体:应力求工整,绝不可潦草,尤其写给尊长,最好用正楷书写。

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应书写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时,寄信人应将地址、姓名详细写明,以备无人收信时退回,避免误事。

姓名:受信人姓名应写在信封上长方形框格内,首字不可低于受信人地址的首字。寄信人姓名亦应写明,尤其是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信件。不过一般平邮信件多将其简略化,只写姓。

受信人称呼:书写受信人称呼,佛教徒可写"居士"、"大德",亦可视受信人的身份而定,如"同学"、"老师"、"法师"、"师父"等,然对于政府官员及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则应把受信人的官衔及职称与姓名一并写出。

收启字:收启字因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分别。对尊亲属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安启",对有官衔者可以用"勋启",与大德通信应写"慈展"、"尊启"、"道启"等,对老师可以用"道启",对长辈可以用"赐启",对尊长及长官可以用"钧启",对平辈则用"大启"、"台启"、"惠启",对于晚辈可以用"台展"、"台览"、"收启"、"亲展"或"启",如属机密性书信,不愿别人窥看的,则可用"亲启"、"亲钧启",或"密启"。然而寄明信片时,则无开启的动作,所以对受信人只能用"台收"、"收"。

邮票:邮票的黏贴并无定则,不过邮票和图案多为我国的风光宝物、先哲名贤、名画典故,应将其正贴,若是贴倒或贴歪,还是不妥。

封缄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则用"缄"或"寄"字,对长辈用"谨?quot;、"谨寄"。如果寄明信片时,由于没有封闭(缄)的动作,所以只能用"寄"。

托人带信:在信封长方框外右侧写"敬请"或"敬烦",然后空一字,写出"吉便带交"或"转交"、"转致"、"转陈"、"转呈"、"携交"、"面呈"、"面陈"、"面致"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拜托"、"○○○敬托"等字样,并附月日。

若在"敬烦"或"敬请"字上加注寄交者的姓名及称呼,其首字不得低于受信者姓名首字。

请对方送信人带回的信:在信封长方框右侧写"藉复"或"藉陈","回文"、"回陈"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名内具",受信人是尊长时则改作"名内肃"。

1折信法

过去对于信纸的折法十分考究,现在则比较不重视,但仍应把信折叠整齐,放入信封时,使称谓语在上方,靠向封口,当受信人启封时,可以先看到称呼他的称谓语。

附对佛教人士尺牍称谓表

┌──┬───────┬────────┬────────┐

│称别│ 开首(任用) │  结尾(任用)  │ 自署(任用)  │

├──┼───────┼────────┼────────┤

│ 对 │某公大德仁座  │ 敬请 慈安  │  后学某某跪白 │

│ 长 │某公大和尚慈鉴 │ 恭请 尊安  │晚某某和南谨上 │

│ 辈 │某公大法师尊鉴 │祇颂 得大自在 │ 弟子某某顶礼 │

│   │某公长老佛眼  │ 跪颂 慈安  │ 晚学某某拜禀 │

│   │某公法师讲席  │恭祝 福慧无量 │ 侍学某某拜启 │

│   │         │         │ 学人某某作礼 │

├──┼───────┼────────┼────────┤

│ 对 │ 某某师兄慧鉴 │  顺颂 净乐  │  弟某某合十 │

│ 平 │ 某某道兄净鉴 │ 即请 禅安   │ 小弟某某谨启 │

│ 辈 │ 某某我兄道鉴 │  即颂 法喜  │惭愧弟某某谨白 │

│   │         │         │       │

├──┼───────┼────────┼────────┤

│ 对 │某某法师慧鉴 │  敬颂 道绥  │ 学者某某敬启 │

│ 不 │某某大德净览 │  祇请 慧安  │ 不慧某某和南 │

│ 明 │某某仁者莲右 │   谨颂 法安 │ 不学某某谨上 │

│ 平 │某某上人法鉴 │ 敬祝 智能圆满 │ 学人某某顿道 │

│ 长 │某某和尚惠鉴 │ 肃叩 法喜无量 │ 末学某某谨白 │

│ 辈 │         │         │       │

└──┴───────┴────────┴────────┘

与大德通信,称呼当尊之以"长老"。自称"学人"、"弟子"、"学生"、"门徒"、"三宝弟子"皆可,信封面应写"慈展"、"道启"等字。尽量尊称大德字号,不全称名讳,或以上下一字称之。若为在家众,则尊称为"居士"。

九、便条的礼仪

便条是简便的字条,也可以说是一种变式的书信。

今之社交应酬,除应用电话、传真、书信往来沟通外,很多时候必须亲自走访,当面商议决定。但抵达目的地后,并不一定能见到所要会见的人,对方或许因事外出,或许另有他事,短时间内不能会面,此时访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置名片,并在名片背面留言。

然而名片背面空间有限,虽简明扼要,有时并无法表明必要的意思,所以可能就地取出任何一张可以写字的纸条留言,以表达来访目的,或择时再会,此为便条的由来。

由于"便条"书写简便,已成为今人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其撰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1撰写便条的方法

便条的书写不同于书信,以简明扼要为重。

"开头应酬"、"启事敬辞",甚至"称谓及敬称语"等,均可省略。但对交谊深厚及熟悉的亲友,便条开始可写"称谓及敬称语",或仅写"称谓",在称谓下加冒号。

"正文",为便条书写的目的所在,可直接叙述。

"文后应酬话"及"结尾敬辞",则看情形而定,如空间许可,最好一并写上,以表尊重、谦虚。

"署名"、"日期"等应尽量齐备。对不熟悉的亲友留置便条,文末如仅署名,无法表明自己的身份、职务、官衔,事实上也不便在便条纸上写自己的职位官衔,此种情形,须同时留置印有职位官衔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写自称语,名字下方写礼辞,名片左上方写"敬陈○○先生台鉴"等语,注意"○○先生台鉴"须另起一行。

1注意事项

对于新交或尊亲长辈,若非不得已,尽量避免使用便条。撰写时,文字简明扼要得体,字体不潦草,使人容易阅读为要。纸张不可太小,以免容易遗失而未传到对方手中。

十、衣着的礼仪

衣服为蔽体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求奢侈华丽。佛门有谓"衣单二斤半",即表示要懂得节俭、朴素。

《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就是说,一个修行者应该以道德为衣,而不必汲汲于物质的追求,致为物欲所束缚。

佛陀曾教诫弟子,穿衣时应当念偈云:"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若着下裙,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整衣束,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可见在佛门里,连穿衣都是一种修行。但是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的衣服,以表示有修行。因此,做一个佛教徒,对于如何穿衣,应该有所认识。

衣着应保持整齐、清洁、朴素。穿著要合乎自己的年龄、身分。衣服要裁剪合身、款式合时,并要配合季节、场合而穿,尤其要注意庄严、得体为要,切勿奇装异服。居家服为日常生活及就寝时所穿,以宽松为原则。

社交服乃参加喜庆宴会、社团活动、联谊会议时所穿,以庄重大方为原则。海青、缦衣等法服,仅于诵经、礼忏、寺院中穿著,平时宜收放保管于净处,不可穿于街市中。不可当众赤身露体或更衣、整衣、脱袜。凡穿大衣及戴帽者,入室即应脱下。出外不得穿著睡衣、拖鞋或妨害善良风俗的衣着。参加典礼或重要集会对服装有规定者,应从其规定。

原文链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全文

  • 药师经拼音

  • 药师经讲解

版权所有:药师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