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高的表征,也是陶冶升华心灵的妙药,更是指向宇宙人生真理的道路,它使得人类的文化达到了真、善、美、圣。
当今佛教正面临着东西方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冲撞,同时也存在着自身建设的严峻挑战。面对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佛教在未来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如何使佛教在未来,真正成为净化人心,美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和再造丸。所以,当代的佛子肩负着重大的历史的使命,更要有爱国爱教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作为当代的佛子,既是上一个世纪的继承人,又是下一个世纪的开拓者,爱国要有良好的形象,爱教要有很高的素质。这是自身建设和弘法利生的其码要求,更和谐社会对现代佛子迫切要求。下面就当代佛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的时代责任感和危机感,谈几点自已不成熟的看法:
一、戒能内强素质、必须以戒为师
内强素质也就是要提高自身建设。儒家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者尚能如此,佛子教亦不应妄自菲薄,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更要自发自动、自主自强,,净化自己。在信仰中战胜困难,树立良好的道风,为苦海泛舟航,以达到至善的境界,便是齐家。为兴教立榜样、慈悲济世,立足于现实人生、社会及人类。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为佛陀,完在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从做人修起,好生做人,先完成人格。这就要求我们以“爱国爱教为前提”,奋起努力建设好人间净土。这样就必须重视自身的修养,自若不能以身作责,一味要求别人,又怎能利人济世呢?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自正而天下归之。”然而,自身建设应以持戒为前提为根本,因为世尊为七众所制的别解脱戒,皆是从自身的行为而探求到内心的净化。所以,戒律是进德、成佛的关健。
佛教经过了两千多年兴衰而能兴旺发达至今,靠的就是佛的戒律。一个团体若没有规章制度,就会无法可尊无章可循,僧团若不以戒律为准绳,来调伏的烦恼,自我约束,就不可能有今天日新月异的佛教僧团。戒律本是佛法的根本,是求福报成圣果的基础。如果出家不能守戒,基础都没有了,尽管懂得定慧,只能徒增邪见无明,久而久之必成外道邪师。“以戒为师”是佛陀最后的遗教,经中说:“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在此未法时期,佛法住世的久与暂,关键就在僧团能否坚持戒律。无论是“内强素质”也好,还是“外树形象”也好,都要从持戒开始,从我做起,方可教人、育人。近年来有些人提出:“放松戒律,甚至于改革戒律”的言论,以我个人之见不敢苟同,因为佛陀给七众所制的别解脱制戒乃至菩萨戒,皆蕴含着极其深细的世、出世间的善恶因果关系,等觉菩萨尚无资格制戒,何况未世的凡夫!时至今日去圣时遥,时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换,有些戒条已不复适应现代的情况。如“嚼杨枝戒”现在有更方便的清洁方法,可以取而代之。但是,戒律的基本精神与原则在任何时空下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认为内强素质必须以严持戒律为根本。
二、慧能外树形象、必须弘法利生
所有的世间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却忽略了人格的教育。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一切人类的文明,古典文化是向上看,向内望。”通常人们会以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实现人生幸福的最佳保证。于是许多人都在拼命的追求物质财富,而获得财富的人更是利欲熏心,心胸狭隘,伤风败俗,扰乱社会等,一切成了向下看,向外望了。
在人类文化的体系中,只有佛法是以全宇宙十法界为座标来俯瞰人生的。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处境、及人的自性潜能,终极归趣有清彻的认识,对人间的缺陷和人类文明的弊病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以承担人类终极关怀、度尽众生、庄严一切国土为已任。要完成超常人所能完的使命,,必须要广学多闻,熟知佛教的教规教义,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及佛学知识,加强自身建设,自身圆满了,方可弘法利生。当今社会一些人中,享受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成灾,价值失范、道德伦丧、贪污腐化、人欲横流成为社会的公害,不少人在纸醉金迷中荒芜了精神田园,迷失了人生航向。也影响了一些出家人,认不清自已的身份,一味的讲奢侈,经营生意,占相吉凶,诈现异相,口说功德,把佛法商品化,生意化,对自身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自害害人,自欺欺人。所有这些,都源于没有智慧,盲目崇拜所致,也与佛教教育与自身建设脱不了干系。正如佛陀所说:“未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要改变这些现象,需要佛法的智慧指点迷津,以树立正知正见,改邪归正。要有长者、圣者的睿智和弘法利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引导众生,传道授业解惑,光大佛法。
五明弘教,内明兴教,佛法三藏皆以慧学为精华。只有具备了相当的佛学专业知识,才能善度人生,指导众生以正确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佛法化,获得正确的智慧,从而生活得更好。玄奘大师之所以能为人类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皆因具备了无碍的辨才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也才能明辨邪正。因此,不论是自度还是度人,作为佛子都必须努力学习佛法知识,认识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弃,否则,以“已之浑浑,岂能使人之昭昭”!
三、以责任了生死,以奉献求快乐
佛教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征途中,有许多的责任应该是我们佛子去履行的,我们对自已、对社会、对团体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利他中完成自利。有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关怀,这一点都不过分。所有的事业也只有在责任中才能完成,如果离开了人类众生,便无从成就佛果。作为佛陀的弟子,应以“了生”为宗旨,这里所说的“了生”是参透人生的意义,提高精神境界,珍惜此生,过好应有的、合理的生活,创造最高的人生价值。实际上,只要能真实“了生”、“了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如果连现前人的生活都过不好,责任未尽,恐怕也难遂“了死”之愿。
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地过一辈子并不难,但要说到明明白白、合情合理地实现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可非易事。善于运用佛法来指导生活来“了生”。与其后世再来人间尽责,倒不如当下在人群社会中好好做人,恪尽职责、弘扬正法,从做人直趋佛道。欲图快坐山洞了“生死”到头来是佛未能成,人亦做不成。这完全是一种逃避现实、躲避责任、不愿奉献的懒汉思想在作怪。根本不是为了了“生死”,佛陀本身也是为了度化众生的“生死”而才了“生死”的。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清楚地看到,人们在衣食住富足之后,物质条件对人的生命所能改善的极其有限,人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引导,如果能用佛法的智慧充实生命,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得失处之淡然,身心自然快乐自在。毫无疑问,一个受过信仰教育的人自会运用宗教的道德轨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升华。唯有净化身心,提升智慧,方能转危为安。
因此,佛子对内应当以戒德提高素质,以定力增强信心,对外以智慧弘扬正法、化导群生,成为信仰教育的导师,人格升华的楷模。以慈悲代替怨恨,以智慧代替愚昧,以宽容代替狭隘,以和谐代替争斗。人人发心,从我做起,从心开始,则人人慈悲,皆大欢喜,人人和谐,则社会和谐。成为真正的、名负其实的“三学素质强、弘法形象好”的人天师表。(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药师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