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见词汇:四画(11)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五停心观】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瞋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五部灌顶】 此有三种,第一种:一、阿阇黎灌顶,即传法灌顶。二、受明灌顶,又云成就灌顶。三、息灾灌顶,又云灭罪灌顶。四、增一灌顶,又云求果灌顶。五、降伏灌顶,又云除难灌顶。第二种:一、光明灌顶,即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二、甘露灌顶,即以香水灌顶。三、种子灌顶,即观种子而布于身心。四、智印灌顶,即以印契加持于五处。五、句义灌顶,即观真言之义,布于心胸,使之起悟解。第三种:五种的三昧耶,称为五种灌顶。
【五处供养】 人们应对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常作供养。
【五种禅】 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
【五种供养】 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
【五种不退】 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第四之处不退,而立五种之不退,即大悲摄持不退、佛光照触不退、常闻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寿命无量不退。
【五种比量】 五种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见的去推理其它;二、体比量,如由甲之体性而推乙,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三、业比量,即由所造之业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它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见因而推理其果,见果而推度其因。
【五种净食】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种方法清净之后,才适宜比丘进食,叫做净食。净是离过的意思。一、火净,即是食物如宜用火烧煮的,就应如法用火烧煮之后才食。二、刀净,即果物如须用刀去其皮核的,就应如法用刀去其皮核之后才食。三、爪净,谓果物如须用爪去其皮壳的,就应如法用爪去其皮壳之后才食。四、荐干净,谓果物已经荐干失掉生气,不堪再拿来作种的,方可取食。五、鸟啄净,谓取鸟啄食残余的东西来食。
【五种念诵】 1.一、莲华念诵,即诵声自闻于耳;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声生念诵,即发声念诵;五、光明念诵。2.一、声念诵,即出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真实念诵,又叫实相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文字的实相;五、忿怒念诵,即内住慈悲,外现忿怒的一种高声念诵。
【五种法身】 1.菩萨璎珞经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证如如之理的实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三、自法身,即地上菩萨所应现的应身,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即天台所说的劣应身,法相所说的变化身;五、虚空法身,即如虚空离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证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华严宗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来万德所成之身;三、变化法身,即诸佛应机而示现之身;四、实相法身,即诸佛无相无为之身;五、虚空法身,即诸佛广大弥满虚空包括万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见五分法身条。
【五种法师】 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解说法师、书写法师。
【五种衲衣】 五种的僧衣,即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
【五种布施】 施远来者、施远去者、施病瘦者、施饥饿者、施智法人。
【五种散乱】 众生的心有五种的散乱,即一、自然散乱,谓众生的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二、外散乱,是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的分别;三、内散乱,是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四、麤重散乱,是计我我所麤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五、思惟散乱,是弃舍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
【五种说人】 五种能宣说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说、佛弟子说、仙人说、诸天说、化人说。
【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博取信仰,如辟谷、得道、神通等事。二、自说功德学问。三、占相吉相。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五、说所得供养之多,以动人心。此五种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利活命,故名为五邪命。
【五种问难】 五种问难的原因,即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
【五种甚深】 义甚深、实体甚深、内证甚深、依止甚深、无上甚深。
【五种不应施】 五种不应布施给人家的东西,即非理之财物、酒及毒药、置罗机网、刀杖弓箭、音乐女色。
【五种增上缘】 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念佛人现在与未来二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一、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即由佛为增上以消除一切的业障;二、念获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增上缘,或现生护念增上缘,即弥陀观音势至等随时都护念着他;三、见佛增上缘,又名见佛三昧增上缘,即获得弥陀之三念愿力加被于外而见佛;四、摄生增上缘,就是靠弥陀之愿力能摄众生使得往生;五、证生增上缘,就是保证命终之后的凡夫,乘佛愿力,都能往生净土。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12)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元明】 真如的觉体,本来明照,故称元明。
【元妙】 涅盘的觉体,本来不可思议,故称元妙。
【元品无明】 又名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此无明与真如,皆属无始,为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源,若断之,即入佛位。
【内凡】 指将要进入圣位的人。小乘以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则以十住以上之三贤位为内凡。
【内我】 执着身体之内有一个我。
【内典】 佛教的经典。
【内明】 五明之一,即明白佛所说的五乘因果妙理。佛法主张万法唯心,心属于内,故叫内明,亦名内学。
【内界】 1.众生的身心,分内外二界,身体是外界,心意是内界。2.六界中,地水火风空五界叫做外界,第六之识界叫做内界。
【内秘】 内秘菩萨行外现罗汉相,如罗侯罗是。
【内众】 僧众。
【内煮】 在比丘房内所煮的食物,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内尘】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分为内外二种,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缘之色声香味触为外尘,意识所缘之法为内尘。
【内缘】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为外缘,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为内缘。
【内学】 又名内明,即佛学。
【内熏】 众生心中,皆有本觉之真如,此本觉之真如熏习无明,使妄心厌恶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盘之快乐,此情形谓之内熏。至于佛菩萨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熏。
【内证】 内心所证悟的真理。
【内宿食】 与比丘同在一处和经过一宿的食物,为不净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内外道】 内道与外道。内道即佛学,外道即外学。
【内外兼明】 五明中之前四明为外明,第五明为内明,五明兼备,谓之兼明。
【内外不二门】 十不二门之一。
【六入】 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六凡】 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六天】 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六行】 1.指佛之六行,即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等觉行。2.外道之六行是:自饿外道、投渊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六因】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六舟】 (喻)六波罗蜜,因波罗蜜是到彼岸之义。
【六妄】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因此六尘是凡夫们所迷妄的境界。
【六夷】 六波罗夷,都是重戒。
【六身】 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六处】 六根的别名,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生起六识故。
【六位】 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佛地位。
【六垢】 恼、害、恨、谄、诳、憍等六法,能污秽净心,故名为垢。
【六门】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六相】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
,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兹列表说明如下:
一切诸法 ┌体
│
┼相
│
└用 ┬总相
└别相
┬同相
└异相
┬成相
└坏相 ─平等门
─┼┼──┐
─┘│ │
──┼─┐│
──┘ ││
────差别门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13)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六物】 佛制定比丘所必须蓄存的六种器物,即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大衣)、郁多罗僧(七条之中衣)、安陀会(五条之下衣)、铁多罗(铁钵)、尼师坛(坐具)、漉水囊(保护水中虫命之具)。
【六时】 昼三时与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
【六忍】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证,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证,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证,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证,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证,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证,故名为一切智忍。
【六衰】 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能衰耗人们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六祖】 1.禅宗衣钵相传共有六世,即初祖达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2.指慧能大师,因慧能是禅宗之第六祖。
【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到的神通一共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六业】 地狱业、畜生业、饿鬼
业、人业、天业、不定业。
【六即】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兹将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列表说明如下: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六蔽】 蔽是覆蔽之义,能蔽净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一、悭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
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瞋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进,使之不生。五、散乱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痴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观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言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的前六识,故常被称为前六识。
【六贼】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
【六瑞】 佛要说法华经时,先现出六种的祥瑞,以作为开经的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即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所必定示现的教化仪式。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六境】 又名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因此六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故名六境。
【六慧】 闻慧、思慧、修慧、无相慧、照寂慧、寂照慧。
【六难】 遇佛世难、闻正法难、生善心难、生中国难、得人身难、具诸根难。
【六如】 又名六喻,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梦、幻、泡、影、露、电等来比喻世间的一切法皆是无常。
【六界】 又名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法。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为界。
【六趣】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六趣轮转】 在六道之中轮回的意思。
【六大】 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此六法周遍于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与非情,故名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六大观】 观察六大的行法,在显教是观察六大之空与不净,在密教是观察六大之圆融无碍。
【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念处】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处。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六根本烦恼】 贪、瞋、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瞋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兹列表说明如下:
┌1贪──贪爱五欲───────────────┐
六 │2瞋──瞋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
烦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恼 │ ┌1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 │
│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
└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五利使┘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14)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六欲天】 欲界有六种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
【六欲四禅】 欲界的六欲天与色界的四禅天。
【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六道轮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六道四生】 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
【六和】 见六和敬条。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理 和──证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六和合众】 即僧伽。
【六种因】 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传因。
【六种印】 六种波罗密是证明菩萨的印契。
【六种供养】 阏迦、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以上六种依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
【六种决定】 菩萨修六度,能得六种的决定,即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菩萨一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菩萨一定常生于富贵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菩萨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菩萨修习善法一定无有间断。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菩萨一定成就定业而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之力菩萨不加功行也一定安住于道理。
【六种罗汉】 一、退法罗汉,即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罗汉,即惧怕会退失所得之证果,便常想方法欲入于无余涅盘的人;三、护法罗汉,即对所得之证果,能自己防护的人;四、安住法罗汉,即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的人;五、堪达法罗汉,即能修练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的人;六、不动罗汉,即根性很殊胜,无论遇到什么逆缘,都不动转所得之法的人。
【六种震动】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盘。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六种调伏】 六种菩萨调伏恶法的障碍的方法,即一、性调伏,谓菩萨有善根种性,故修习善法以调伏身心之烦恼障。二、众生调伏,谓菩萨要调伏众生,须先知道其根性,然后说法使之得道。三、行调伏,谓菩萨修六度万行以调伏诸烦恼,为众生修苦行而不后悔。四、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去调伏一切众生,对初发心的人劝他持戒以离生死,对已发心的人则劝他多亲近善友以及受持经法。五、熟调伏,谓对于无善根的众生说人天的快乐,以使他发菩提心,对于有善根的众生则说出世间法,以使他善根增长,早日成熟善果。六、熟调伏印,谓菩萨自身修行之善法成
熟而印于自己之心。
【六种巧方便】 菩萨的六种善巧方便,即一、随顺巧方便,即菩萨顺次教诫众生,令生信乐。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萨先满足众生之所求,然后才次第教化他,使他多行善事。三、异相巧方便,即菩萨教导众生应供养父母及受持禁戒等事而不顺利时,便乖异瞋责,使他畏惧。四、逼迫巧方便,即菩萨遇到有人犯戒等事,便断绝供给,或加以指摘和责罚,以使他舍离恶法。五、报恩巧方便,即菩萨将财物布施给众生,以令他生起报恩的心。六、清净巧方便,即菩萨自天降生人家出家学道,成就无上菩提,使一切众生皆信乐正法,并使所有惑染悉皆清净。
【六种俱生惑】 六种与生俱来的惑,即贪、瞋、慢、疑、无明、不正见。惑是烦恼的别名。
【六斋日】 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斋日,为四天王视察人间善恶之日,古来皆以农历为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则最后二斋日,当改为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15)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盘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六度万行】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六法戒】 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六着心】 六种执着的心,即贪着心、爱着心、瞋着心、疑着心、欲着心、慢着心。
【六垢法】 六种污垢真心的法,即诳、谄、憍、恼、恨、害等六惑。
【六随眠】 俱舍论所说,即贪、瞋、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六妙门】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着,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盘,故名六妙门。
【六观音】 1.显教的六观音是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2.密教的六观音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3.以六观音分配于六道。兹列表说明如下:
千手────大悲────地狱道
圣─────大慈────饿鬼道
马头────师子无畏──畜生道
十一面───大光普照──修罗道
准提────天人丈夫──人道
如意轮───大梵深远──天道
【六观法】 本业经所说,即住观、行观、向观、地观、无相观、一切种智。
【六波罗密】 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见六度条。
【六八弘誓】 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六喻般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梦幻泡影露电等六喻,故谓之六喻般若。
【六群比丘】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六十二见】 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六十四梵音】 如来的声音,有六十四种殊胜美妙的相,即流泽声、柔软声、悦意声、可乐声、清净声、离垢声、明亮声、甘美声、乐闻声、无劣声、圆具声、调顺声、无涩声、无恶声、善柔声、悦耳声、适身声、心生勇锐声、心喜声、悦乐声、无热恼声、如教令声、善了知声、分明声、善爱声、令生欢喜声、使他如教令声、令他善了知声、如理声、利益声、离重复过失声、如师子音声、如龙音声、如云雷吼声、如龙王声、如紧那罗妙歌声、如迦陵频伽声、如梵王声、如共命鸟声、如帝释美妙声、如振鼓声、不高声、不下声、随入一切音声、无缺减声、无破坏声、无染污声、无希取声、具足声、庄严声、显示声、圆满一切音声、诸根适悦声、无讥毁声、无轻转声、无动摇声、随入一切众会声、诸相具足声、令众生心意惟喜声、说众生心行声、入众生心喜声、随众生信解声、闻者无分量声、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
【分位】 时分与地位。
【分教】 指大乘始教。见五教条。
【分证】 又名随分觉,即随着一分之断惑而多得一分之证悟。
【分证佛】 菩萨没有完全把无明破尽,就没有完全证得佛,只有一部份证到了佛,所以叫做分证佛。
【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分别识】 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着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分别智】 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分别起】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分段生死】 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为二种生死之一。
佛学常见词汇:四画(16)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分段变易】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内凡夫的生死轮回流转,有身分形段可见的;变易生死是三界外圣者的生死,已无生死轮回的身分形段,祇是在心念的生生灭灭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萨断除根本无明,才无变易生死。
【分段三道】 即惑业苦三道。
【化土】 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此中有净土与秽土的分别,如娑婆是秽土的化土,兜率是净土的化土。
【化主】 教化之主,即是佛。
【化生】 1.四生之一,即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化迹】 佛陀教化众生的遗迹。
【化现】 佛菩萨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种种的佛身。
【化理】 事物变化的道理。
【化道】 教化人的道法。
【化境】 如来教化的境土,为二种佛境之一。
【化缘】 1.化度众生的因缘。佛菩萨来此世间教化众生,是因为有教化的因缘,当因缘尽了,便离去。2.向人募化以结佛缘。
【化转】 教人转恶向善。
【化仪】 化导的仪式,亦即释尊在一生中教化众生的仪式方法。
【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为上根顿说别教圆教的大法者,名顿教;对中下根渐次开示,自浅至深,次第而渐进者,名渐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各自领会,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闻解各异,证果不同,或闻小法得大果,或闻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以上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
【化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
【化身八相】 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盘共有八种的相示现,叫做八相成道。见八相成道条。
【化法】 化导的方法。
【化法四教】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是特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圆教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藏通别圆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
【化乐天】 自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化相三宝】 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彼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名化相三宝,谓佛教化众生的相状。又名别体三宝,或真实三宝。
【引果】 众生所得的身体果报,可分为总别二种,其引生果报的主要成分为引果,引生果报的局部成分为满果,例如第八识的总报是引果,五根五境美丑等是别报的满果。
【引业】 又名引因、牵引业、总报业,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天】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天乘】 五乘之一,是乘十善以生天上的意思。
【天堂】 天上的宫殿。凡所处的地方,能有随心享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天堂。
【天竺】 国名,即今之印度。
【天尊】 佛的别名。
【天道】 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天趣】 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天眼力】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天眼,因佛的天眼无能坏和无能胜,所以叫做力。
【天眼明】 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厉害,天眼通凡人圣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天眼通】 六通之一,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
【天魔】 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
【天魔外道】 天魔与外道,二者皆喜欢为害佛道。梵网经说:「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
【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与人道。
【天人师】 如来十号之一,六趣中的天与人无不以佛为教师,故称天人师。
【天龙】 诸天与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
【天龙八部】 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
【天台】 中国浙江省的山名,隋智者大师居于此山开一宗,后世因名其宗为天台宗,简称天台或台宗。
【天台宗】 隋智者大师所立,因居天台上,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华经、涅盘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等为主,明一心三观的妙理。
【天台八教】 天台宗所立的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称为八教。
【天台三教】 1.顿教、渐教、不定教。2.渐教、顿教、圆教。3.三藏教、通教、别教。
【天台大师】 隋智顗大师,因居于天台上与后入寂于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大师。
【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
【少林寺】 在嵩山的少室,梁时禅宗的祖师达摩,曾在此面壁九年。
【少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
【幻有】 虚幻的有,亦即假有的意思。
【幻身】 虚幻的身体,亦即人身无实的意思。
【幻垢】 有情的身心,无实体叫做幻,有烦恼叫做垢。
【幻相】 虚幻无实的相状。
【反忍】 遇到人家侮辱我时,先反躬自问,责备自己定有不是之处,而应得如此报应,心中毫无怨尤。
【仁者】 你的尊称。
【水忏法】 神僧传说:唐悟达禅师,膝上生人面疮,依神僧之告而修忏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疮乃愈。因着慈悲水忏法三卷,名水忏法。
【丹霞烧佛】 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曾到洛东慧林寺,因天寒,遂取殿中木佛,烧之取暖,院主见之呵曰:为何烧我木佛?师以仗拨灰说:吾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那有舍利?师说: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之。院主遂悟自性。这是破除世人执外间土木偶像为佛,不见自性佛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