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一)佛陀十分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
佛陀是僧团的一员,故有佛在僧数之说;他在思想认识上则代表著当时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方,主张冲破种姓制度的束缚,提出‘四姓平等’、众生平等之说;在国家观念上,他又是一位强烈的爱国者。传说波斯匿王向迦毗罗卫国释迦族求婚,释迦族认为波斯匿王出于低贱种姓,不配与其通婚,但又不敢得罪他,便采取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一名婢女冒充释种下嫁。这件事后来被波斯匿王的儿子琉璃王得知,认为自己是婢女所出生,感到奇耻大辱,非要灭掉迦毗罗卫国不可。
当琉璃王向迦毗罗卫进军的时候,消息传到释迦沙门集团。释迦牟尼的祖国就是迦毗罗卫,佛陀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和祖国,以大无畏的精神,出现在琉璃王进军的大路上。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旁一株没有枝叶荫蔽的舍夷树下时,向前问讯:您为何独坐在此枯树之下?佛陀对他说:祖国和民族的荫蔽,超过别的,你现在要消灭我的国族,我不是成了一个没有荫蔽的人了吗?琉璃王听了佛陀的话,有所感动,立即还军。第二次进军,也被佛陀劝阻住了。琉璃王第三次进军时严密封锁军事行动的消息,灭掉了迦毗罗卫国。屠杀了许多释迦族的人。据说佛陀这时心中非常悲哀,头痛多日,对祖国的沦亡深感痛心。佛陀的这一事迹,深刻地教育著他的弟子,要时刻维护自己的祖国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如果有人以为学佛或出家,就可以不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那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备注:
【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在后期吠陀时代(西元前1000年左右至西元前600年左右),四姓制度已告成立。所谓四姓,即:(1)婆罗门:指祭司、僧侣阶级,可为他人执行祭仪、教授《吠陀》圣典、接受布施。(2)刹帝利:指王族及武士阶级。其职责在于保护人民。(3)吠舍:指从事农业、畜牧、商业的庶民阶级。(4)首陀罗(或作首陀):指奴隶阶级。即被前三阶级所征服的原住民,以服务前三种姓为义务。此四姓之中,婆罗门之地位最为尊贵,首陀罗则是最下等的阶级。此外,另有一种“不可触贱民”,为四姓之外的混杂种姓,被视为野蛮人而倍受歧视。
【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二)佛陀主张爱国守法。
佛陀还教导我们,不谤国主(不毁谤各级领导),不违国制(不违反国家法律制度),不漏国税(不偷税漏税),不做国贼(不做间谍卖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个爱国守法的公民。
佛教教义一贯主张爱国守法,中国佛教界历来具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庄严是中国佛教界的一贯主张。太虚大师在‘七七事变’后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佛弟子‘英勇护国’,并走出国门,揭露日军在华暴行,同时组织僧伽救护队直接参与抗战。昌明法师毅然参加太虚大师所组建的僧伽救护队,两度奔赴衡阳前线,出生入死,救护伤患,为报祖国恩身体力行。还有弘一大师提倡‘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等等,都展示了中国佛教界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居士,自然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版权所有:药师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