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在线网

「无我」的定义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9-10-12 09:59:53作者:药师经在线网

「无我」的定义及其意义

;无我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佛教判断真理的标准,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哲学的重要理论。不过,作为一种学说体系,无我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对无我这一学说的阐述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立足于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阿含经》,对无我的思想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我的含义及其表现

1.什么是;我

\

略论阿含之无我要理解;无我,首 先 要 了 解 什 么 是;我。 ;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含义极为广泛。总的来说,原始佛教对于;我的含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诠释:

(1)主、自在:主,即是主宰的意思,;我能够主宰一切,而不被其他所主宰,所以能够完全的自由自在。

;凡是主者悉得自在得随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

(2)常:即是常住、恒有、永恒不变的意思。

;色是无常,无常故即无我。

(3)独一、自有:即是说;我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不由他生,而能够生起其他的,如婆罗门教的大梵天。

;彼众生作是念:我今是大梵王,忽然而有,无作我者,....我先至此,独一无侣......

概括一下,什么是;我呢?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我是能够产生和主宰一切的本体;对于具体的某个;法而言,;我是一种恒常存在、永恒不变的本质。总之,;我就是这样一个能够作为主体的实体或本体。

2.;我执及其表现形式

谈到;我和;无我的问题,就有必要谈 一 谈 什 么 是 ; 我执。;我执即是;执我,就是认为;可以作为主体的实体的那个;我是真实存在的。

;我执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可归纳为两种:一是执着于五蕴和合的色身为自我,或者执着于有一个类似于灵魂的;自我可以作为生命轮回的主体,这便是所谓的 ;人我执或 ;我见;

;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识是我,异我,我在识。

二是执着于色身之外的诸法有恒常不变的实体,或者有一个能够产生诸法的本源,这便是所谓的;法我执或;我所见。

凡夫正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存在这两种;我执或;我见,才会由此产生我爱、我贪、我慢,进而深陷其中,这也便是烦恼的根源。

二、;无我的定义及其意义

1.;无我的定义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没有能够产生和主宰一切的本体;对于具体的某个;法而言,诸法都没有一种恒常存在、永恒不变的本质。对于我们每个有情而言,能够正确认识五蕴和合的身心也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一个类似于灵魂的实体。这便是;无我的涵义所在了。

2.佛陀宣说;无我的意义

佛法主要是从有情的角度来诠释的,既然认为 ;我是 实有的,;我执是众生烦恼的根源,那么为了对治这一根源,佛陀便宣说;无我的法义,由此;无我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

通过对五蕴身心的分析,揭示此五蕴身心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没有一个类似于灵魂的主体,即是破除人我执的;无我,通过这样的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即可以对治我见,进而消除我贪、我爱、我慢,断除烦恼,趋向解脱涅槃。

通过对外在诸法的分析,揭示并没有一个产生此世界的本源,诸法也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本质,即是破除;法我执的自我,通过这样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即可以深入体悟佛法的智慧,趋向正觉菩提。

三、如何正观无我

在《阿含经》中,世尊从不同角度反复向我们开示了如何正确观察和认识无我,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五蕴观无我

人和所有的众生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的,是五蕴的集合体。五蕴是刹那变化的,是无常的,所以要想从五蕴中找到一个常恒不变的;我,是不可能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我,如是观者,则是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我,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2.从有情的身心(五阴、六内入处、六界)观无我

破人我执的无我法主要是从有情的角度阐述的,只有观察到有情的身心以及构成有情身心的五阴、六内入处和有情身心依赖的六界都是无常、无我的,才能够断除有情的我执和我见,消除烦恼,趋向解脱。

;罗睺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罗睺罗,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

3.从缘起观无我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有情身心及外境界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为一切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诸法皆是无我,皆没有一个恒常的、独立的实体存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无我就是缘起的另一种表述。

;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而便说言:是我、我所,彼于异时,一切悉无,诸比丘!应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实观察。

4.从无常观无我

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众生有生、老、病、死,物质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诸法无常则必然没有一个恒常的、独立的实体存在,所以诸法无常即是诸法无我。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5.从苦观无我

经中说,轮回的众生总是生活在无穷的痛苦之中,若众生有我,则可主宰一切,自由自在;若能主宰一切,自由自在,便不会痛苦,但是现实显然并非如此,由此可以体察到无我,进而得知不能真正认识到无我而产生的;我见和;我执 实是痛苦的根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6.从空观无我

在《阿含经》中,谈到无我时,经常是与无常、苦、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含义是彼此相通的。由于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成,皆是无常的,所以诸法皆没有恒常不变的;我存在,这也便是;空的含义。由空观无我,主要是从破法我执的角度,对外境界进行无我的分析。

;色者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痛、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此五阴是无常义,无常义者即是苦义。我非彼有,彼非我有。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倾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四、小结

《阿含经》的无我思想是建立在缘起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对无我的分析主要是通过色、受、想、行、识五蕴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同时也跟无常、苦、空等方面相互关联。同时,《阿含经》中的无我,主要还是偏重于对;人无我的剖析,对;法无我并没有展开详尽的阐述。

此外,《阿含经》的无我思想,与后来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相关思想是有影响和联系的,尤其是到了大乘佛教的中观和唯识思想中,;空、;无自性称为佛法思想的核心精髓,这与《阿含经》中的;无我思想也是一贯相承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全文

  • 药师经拼音

  • 药师经讲解

版权所有:药师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