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因唐/玄奘译本最为流行,故将玄奘译本放在第一,其馀三本依译出年代为序。 2、玄奘译本坊间流通者,与大藏经中所收之本,文字上有一些出入,而且经后人依义净译本加入说咒一段,依帛尸梨蜜多罗译本加入八大菩萨名号。坊间流通之本流行既久,影响甚深,故仍之。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云:“此经系唐玄奘译,文理畅顺。而八菩萨名,与说咒一段,二皆阙如。东晋帛尸梨蜜所译之《大灌顶神咒经》,第十二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有八菩萨名。唐义净所译之《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有说咒一段文,凡四百二十八字。三经实本一经,以流通已久,致贝叶脱简,各据所得之梵本以译耳。而药师如来拯拔初机,咒力居多。以故前人取帛尸译本八菩萨名,义净译本说咒一段添之,令文义周足。而药师如来救度众生之心,亦无遗憾。亦如《法华》之”普门品“重颂,《华严》之”普贤行愿品“。合之则称悦佛心,离之则有阙化导。况此经此咒,举世受持。若不添入,则诵经者不蒙密咒利益,持咒者不知出自何经。前人此举,可谓契理契机。故数百年来,依之流通。张瑞曾居士,发心重刻。恐少知见者谓与藏本不同,致生疑虑。因略述源委,以期共知所以耳。”(《印光法师文钞》第三卷“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重刻序”) 3、对于各本的差异,择其要者指出之,并略加说明。 4、佛学辞典现在比较易得,而合适的语文工具书往往为一般学佛人所缺。古人译经所用之字词,与今人之常解往往不同,望文生义,在所难免。故此对读本对于玄奘及义净两种最为流行的译本的文言词汇比较留意,尽可能详细注出读音、词义(依据《汉语大词典》),对于时贤误解处予以订正。而对于的佛学名相,则暂付阙如。异日当有注译,再行解释。 5、为方便称引,四译均用简称。如唐/玄奘译本简称奘译、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本简称晋译、隋/达摩笈多译本简称隋译、唐/义净译本简称净译。 6、因目前手头无大藏经可供校对,四译均据电子版,估计错漏难免,他日将详作校勘。读者见有讹误,盼指正是幸。
药师经四译对读本
(奘译)如是我闻。 (晋译)闻如是。 (隋译)如是我闻。 (净译)如是我闻。
(奘译)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 (晋译) 一时,佛游维耶离音乐树下,与八千比丘众、 (隋译) 一时,婆伽婆游行人间,至毗舍离国,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净译)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
舜按:晋译“维耶离”即毗耶离国,意译广严,中印度都城,位于恒河北岸,与南方的摩揭陀国相对峙,今在孟加拉西部。新罗太贤《药师经古迹》云:“言广严者,梵云毗舍离,或云毗耶离,表众德满。”
薄伽梵:梵音“范”[fàn ㄈㄢˋ],不读“凡”[fán ㄈㄢˊ]。
(奘译)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 (晋译) 菩萨三万六千人俱。 (隋译) 菩萨三万六千, (净译)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彻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
(奘译) 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晋译) 国王、大臣、人民,及诸天龙八部鬼神,共会说法。 (隋译) 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阿修罗、犍达婆、伽楼茶、紧那罗、摩呼罗伽等大众,围绕于前说法。 (净译) 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愿,趣大菩提。
舜按: 趣:音“屈”[qū ㄑㄩ],趋向、前往的意思。
版权所有:药师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