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懂得忏悔的人就是有福的人(发贴人:佛陀浪子)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在佛法中,“忏悔”是进修的方便。忏悔罪业为日常修持的方便。即使没有学佛的人,忏悔也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内心的忏悔,就算生活条件再好,也不会在心中产生丝毫的快乐和幸福,而当心中拥有了忏悔所产生的清净,即使生活条件稍微差一点,也不会影响人们心中的安乐。
在家或者是出家,无论受戒与不受戒,造作恶业,都会引起内心的忧悔、不安,如古人所说的“内心负疚”、“良心不安”那样。这不但是罪,更是障碍修行的。
因此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请求忏悔,请求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法忏悔出罪,就消除了内心的障碍,安定喜乐,能够顺利的修行。达到灭罪清净目的。所以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
往昔,指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乃至今生,昨天,在我们忏悔的以前每一个恶的念头,都叫做往昔。在这生生世世所造的很多恶业,如杀生、偷盗、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贪酒食肉。宰杀禽兽。取欢作乐。不孝父母,不敬父母,轻慢圣贤,不信三宝,见佛不礼,闻法不信,逢僧不敬,毁谤善人,破人斋戒,不信因果等。
贪即贪心、贪著,贪名、贪利,贪财产,贪权势等等,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追求物欲享受,追求以及生活环境的舒适,在贪图过份的物质、物欲的同时,必定会造罪与造业,贪求永无止境,而心内疲惫不堪,不知无所求方为真正快乐。
嗔即嗔怒,嗔恚,生气,发怒,一种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痴,就是愚昧,说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惯性、心态的趋势所操纵,而不明真理,而不知佛所言的诸法实相。
为何造很多恶业呢?全由无始劫以来生出的贪心、嗔心,和痴心。从身生出杀、盗、淫的业,从口生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的业,从意生出贪、嗔、痴的业。佛言:“阎浮提的众生,在起心动念中,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所有的业,我现在都要忏悔,改过自新。所谓“弥天大罪,一悔便消”,不论你有什么罪业,只怕你不忏悔,能忏悔,罪便没有了。有过则不要怕改,若怕改,过就多了。如果过能改,就归于无。若想掩饰,不欲人知,过就更多了。愚痴的人说他们没有过错,小人有过就要掩饰,君子有过能改,圣人少过,到了佛菩萨就没有过了。
如《普贤行愿品》所说“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在过去无始劫来,由于贪心、嗔心、痴心,而发生身业、意业、口业,所作出的种种恶业,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假设恶业有形体相貌,就是遍满虚空,也容纳不了。我现在全以清净的三业,不造身业,不造意业,不造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遍于法界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刹土。我在这么多的国土,一切诸佛菩萨的面前,诚心诚意的忏悔,再也不造罪业,常常住于净戒上,守持戒相一切功德,和所有修行的功德。像这样子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业没有了,乃至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的忏悔愿力才没有。但是虚空不会没有,众生不会没有,众生业不会没有,众生烦恼也不会没有,那我忏悔的愿力也不会没有的,念念相续,接连不断,身语意三业没有疲倦厌烦的时候。不会说拜忏,拜得累了。菩萨是越拜佛,越有精神;越忏悔,越欢喜,这才是真正的忏悔。发忏悔心都是菩萨,凡夫没有善根,就不会忏悔。
版权所有:药师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