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在线网

蔡锷简介_护国大将军蔡锷_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11-15 10:15:25作者:药师经在线网
蔡锷简介_护国大将军蔡锷_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
  蔡锷简介: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洞口县)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着被编为《蔡松坡集》。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护国大将军蔡锷的一生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蔡锷曾经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有人这么总结蔡锷:他是从底层出来的精英,下面来看看这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蔡锷学习刻苦,但从小就很瘦弱,从六岁读书开始,从家中到学堂,都是他父亲背着;稍大点以后,从武冈州到邵阳府,上百里山路,还是父亲背着。蔡 锷小时候就已经习惯了晚上读书读到深夜。父亲为了让他少看点书,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晚上在给他的油灯加油的时候,只加一点点油,油点尽了他就得睡觉。可是 没想到,蔡锷把那个灯头弄得很小很小,还是读得很晚,父亲心疼儿子,后来干脆给他再多加一点油。

  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力推变法维新,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15岁的小秀才蔡锷脱颖而出,成为时务学堂第一班年龄最小的学生。蔡锷 很幸运,遇到了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这样一群老师。维新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的高材生一夜之间变成无人敢收的“问题学生”,蔡锷奔赴日本求学。

  蔡锷将军,蔡锷与小凤仙,护国大将军蔡锷

  18岁痛失师友,重创让他决心投笔从戎

  1900年的6月,自立军在安徽大通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跟随梁启超学习的11个时务学堂学生,从日本千里迢迢赶回国内,想要参加唐才常在汉口领导的起义。

  唐才常舍不得让蔡锷牺牲,把他派到湖南来。几天后,起义失败,唐才常被杀,蔡锷的11个同学死了8个,这是继谭嗣同被杀、梁启超流亡后,蔡锷经历的第二次大的创痛。

  回到日本之后,他的心态跟过去不一样了,他认为中国不缺少学者,也不缺宣传家、鼓动家,中国缺少优秀的军人。于是,他改名蔡锷,打定主 意要做那种足智多谋的军事领袖。1901年12月,蔡锷进入日本东京成城学校学习陆军,之后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骑兵。1904年,蔡锷以优异的成 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与步兵科的蒋百里、工兵科的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这个时期,蔡锷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军国民篇》后来被日本编入教材,一版再版。他还参加了邹容的《革命军》的撰写。那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中华民族一下子涌现了那么多的天才,那么年轻就那么有见解,那么有勇气。

  李宗仁回忆校长蔡锷:“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1904年,22岁的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成了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因为朝廷编练新军急需人才。

  蔡锷在广西干了5年,当了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十分 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

  1910年7月,蔡锷成了广西军界的大佬。他很善于掩藏自己,出进都坐着大轿,开口都是官方语言,这样使得同盟会的成员很不放心让他掌 握广西的军权。广西的经济实力支撑不了那么多新军,要裁剪学员,于是考试决定去留。然而考试及格的多是湖南人,蔡锷又是湖南人,同盟会抓住这一点,鼓动广 西学生造反,要求驱逐蔡锷。地方官感觉到这么闹下去不行,跟蔡锷说:“你辞职吧!”蔡锷一听二话不说马上辞职。

  发起“重九起义”,以仁慈之心掌兵

  1911年初,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蔡锷来到云南,7月就任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在等待任命时,蔡锷编了一本书,就是中国十大兵书的最后一本《曾胡治兵语录》,“论持久战”、“游击战”等词语其实都出自其中。

  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云南,蔡锷与唐继尧等人歃血为盟,决定10月30日深夜起义,蔡锷为总司令。那一天是旧历的九月初九,故称“重九起义”.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为都督。这一年,他29岁。

  蔡锷是个道德感极强的人,重情义。李经羲对蔡锷有恩,恩人在敌对阵营怎么办?蔡锷动员李总督起义,遭到拒绝,于是在发动攻势前,将其带 到法国领馆避难。起义成功后,蔡锷把李经羲和家属都接到临时军政府,最后送出云南。古人说:慈不掌兵。蔡锷却偏偏以仁慈之心掌兵。他的人道精神,使他与传 统的武人区别开来。

  为阻止袁世凯复辟,以风月场所作掩护重回云南

  1913年10月, 蔡锷离开云南,去了北京。袁世凯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 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在袁世凯眼里,孙中山、黄兴都远不如蔡锷,甚至宋教仁也未必比得上蔡锷。袁世凯把蔡锷调到北京,应该是准备重用的。

  1915年,袁世凯加快了称帝的进程,蔡锷从此流连于京城的风月场所。他跟梁启超商量好,由梁启超先写文章公开反对帝制,然后他离京回 云南。蔡锷以小凤仙为掩护,以治疗喉病为理由,从北京出走天津,又从天津登上了去日本的轮船。据黄兴的后人回忆,当轮船到达日本时,蔡锷与黄兴派来接头的 使者互换了服装,对方乔装成蔡锷下船,而真正的蔡锷却乘同一条船回到了上海,然后途经香港前往越南河内,再经陆路直奔云南昆明。1915年12月19日, 蔡锷终于抵达昆明。

  朱德回忆四川苦战:“他瘦得像鬼,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1915年12月,云南正式宣布独立。云南独立后,按商定的计划,蔡锷领第一军攻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取两广,唐继尧统第三军留守云南。

  1916年1月,蔡锷率军入川,开始与袁军战斗。这是蔡锷最后一次走上战场,也是他一生中打得最艰苦的一场战争。袁世凯有10万援川大 军,而蔡锷亲自带领的第一军只有3130人。从1月到3月,打得真是艰苦,很艰难。朱德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他回忆当时看到蔡锷的情景说:“我大吃一惊, 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蔡锷乘机发起反攻。因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和奇迹般的胜利,蔡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神”.蔡锷和他的人马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只要旗帜不倒,那些不赞成袁世凯称帝的人就可以站起来。

  战争结束后,蔡锷东渡日本就医。这一去,就永远地告别了他的故土。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日本逝世,年仅34岁。

  人物轶事:

  蔡锷设计出逃

  1913年10月,袁世凯以“准给病假三月,召来京调养”为名将蔡锷调到北京,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军权,并进行严密的监视。针对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的阴谋,蔡锷与梁启超等人秘密商讨“倒袁”计划。

  为避免引起袁世凯的猜疑,蔡锷在公开场合批驳反对帝制的梁启超,并积极表态“赞成帝制”.同时,他佯装胸无大志,经常在八大胡同“鬼混”,与名妓小凤仙打得火热。然而,袁世凯对蔡锷仍不放心,曾派人扮成盗匪闯入蔡锷家中,翻箱倒柜,以探虚实,结果一无所获。在蔡锷的严词责问下,袁世凯只得从监狱里提出几名犯 人当替罪羊而枪决,才搪塞过去。自此,他认为蔡锷真的沉湎于酒色之中,从而放松了监视。

  蔡锷因受到监视,乃采取深居简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梦死之态,乃至与家人反目而走,减轻了袁世凯的疑虑,然后突然从北京潜回云南,并发动护国战争。

  蔡锷与小凤仙

  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也曾多次拍摄为影视作品。

对其真实性各自说法不一。

  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倍受小凤仙喜爱,从而演绎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

  蔡松坡被诱进京师,软禁跟班。后来又接受首席谋士,“愿为帝王师”的旷世逸才杨度的建议,封蔡松坡为“始威将军”,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加以笼络。蔡松坡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到八大胡同走走,想不到第一次就碰到小凤仙。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后小凤仙帮助蔡锷逃离北京。

  护国战争后,蔡松坡已病情沉重,来不及也无法偕同小凤仙了,急忙沿江东下,经上海到日本就医,终因病入膏肓而在福冈医院逝世,享年三十四岁。小凤仙等的是蔡松坡的死讯,小凤仙悲痛欲绝。

  军纪严明

  蔡锷治军严明,并以身作则。他在云南都督任内,曾令参谋部汇考中外律例,制颁《简明军律》四十七条,内分“叛乱”、“擅权”、“辱职”、“抗命”、“暴乱胁迫”、“侮辱”、“逃逸”、“损坏军用物品”、“掠夺”、“关于俘虏之罪”及“违令”等十一章。并制颁《军队手牒》,强调军人“宜忠国家,宜敦信义,宜重俭朴,宜守纪律,宜尚武勇”.明确规定,“自宣布之后,一律实行”.又转发了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关于严禁私自劝募军饷的命令。

  护国军出师时有严明的军风纪,要求“一律严守军纪,保持秩序,勿失严整”;不得“乱入民家”;“购买须要公开,不得依势估压。”这样的军队。深受人民拥护,出现军民亲如一家的动人景象:护国第一军“出征以来,未滥招一兵,未滥收一钱,师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间一草一木。”因之,在川南战斗中,所部连续“五月无饷,而将士不受馈一钱,蜀人爱戴之如骨肉也。”朱德也曾指出:“自滇以达蜀地,无不箪食而迎”.后来大总统黎元洪在为蔡锷国葬所致祭文中也以赞扬口吻说:“君故贫,靡有康食,而务敏于学,及御事至专阃,所入悉分赡隶军者。驭士卒严而有恩,皆乐为致死。”蔡锷这种艰苦奋斗、身先士卒的精神,鼓舞了为共和而战夺取反袁胜利的广大官兵。

  人物评价:

  孙中山: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梁启超:知所恶有甚于死者;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康有为: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唐继尧:所至以整军保民为要图,众论之归,大将慈祥曹武惠;平时惟读书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忧乐范希文。

  丁怀瑾: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旅突兴再造共和;下无逞意见,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杨度的一联最引人注意,杨度是楹联圣手,他一生可传的挽联甚多,可是他挽蔡的这副挽联,并不高明,这是因为两人政见立场相对立的缘故,所以他的下联可说完全是对蔡的成就唱反调:

  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河山皆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至于小凤仙的挽联则是在庄严肃穆的伟人事迹中的一段小插曲,小凤仙的挽联和祭文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小凤仙的两副挽联,当时传遍天下:

  1、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2、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1982年,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回上海老家探亲路过长沙时特拜谒蔡锷墓,诗曰:“南天剑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风。十万万人今共拜,知音岂独小桃红。”

  蒋方震在蔡死后,由日本拍电回国,电文说:“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

  他的救国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梁启超在蔡锷的追悼会上,告诉大家蔡锷反袁是“为国民争人格”.他说:“护国军总司令蔡将军誓师之言曰:‘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中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中国数万万人之人格,至今日已被袁世凯蹂躏而无复余。”

  1922年12月25日,梁启超在南京学界演讲《护国之役回顾谈》,又一次忆起蔡锷当年的话:“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民国报人陶菊隐在他的《政海轶闻》“蔡锷”一则里有蔡锷致辞:“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全文

  • 药师经拼音

  • 药师经讲解

版权所有:药师经在线网